第29章 大明头号废物!

当下,朱允炆扫视了众人一眼,斩钉截铁地说:“请众位皇叔放心,此事我允炆义不容辞,咱们现在就走,我定要为十九叔讨回一个公道!”

这下,反倒让朱权等人有些不知所措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朱允炆会像打了兴奋剂一样比他们还激动。

“这……”朱权沉默了片刻,随后有些迟疑地问道:“现在就去?父皇刚才还在御花园呢,要是碰到父皇怎么办?”

“那正好!”朱允炆满不在乎地摆了摆手说道:“要是皇爷爷也在,我就当面劝谏皇爷爷!一定要让他老人家清醒过来!”

朱权等人听得愣住了。

他们不禁相互对视了一眼,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朱允炆是吃错什么药了吧!

居然还敢和父皇正面硬刚,大侄子胆子这么大的吗?

厉害啊!

对于朱允炆如此积极地主动请缨,朱权等人自然不会有异议。

于是,在朱允炆雄赳赳气昂昂的带领下,一行人朝着御花园走去。

……

此时,御花园里,老朱因为临时有事要处理已经先行离开。

只有朱霖带着王景弘和郑和等几个太监在悠闲地逛着。

赏赏花看看景,十分惬意。

不过再好的景致,一个人观赏也觉得无趣。

更何况这几年下来,御花园他早就逛腻了。

最近他正盘算着怂恿老朱,让自己出宫去玩一玩。

来到大明都好几年了,皇宫外面是什么样子他还没见过呢。

朱霖一边在心里想着,一边转身打算回坤宁宫。

可刚走没几步,就看到不远处朱权等人又折返回来了正朝着他这边走来。

朱霖不禁一愣,感到有些诧异。

还不死心啊?

是觉得老朱没威慑力了还是你们太自负了?

这么快就把之前的事抛诸脑后了?

不过很快,朱霖便察觉到有些不对劲。

只见对面领头的是一个面容清秀的少年他从未见过。

难不成,这就是朱权、朱橞等人倚仗的后台?

朱霖心里已经隐隐有了答案,但他倒也没放在心上。

既然有人非要自讨苦吃,主动送上门来他也没办法。

当下朱霖停下脚步站在原地,神色平静地看着朱允炆等人气势汹汹地走过来。

“就是他!!”看到朱霖,朱橞等人赶忙伸手示意。

朱允炆傲慢地瞥了一眼点点头,大步流星地走了过来。

“奴婢等,见过众位殿下!”

“奴婢等,见过众位殿下!”

王景弘和郑和等随行太监不敢有丝毫懈怠,纷纷跪地行礼。

只有朱霖静静地站在原地,显得格外醒目!

朱允炆见状,眉头立刻皱了起来面露不悦,呵斥道:“你就是那个被皇爷爷捡回来的弃婴?哼,果然骄横无礼,见到本殿下居然也不施礼!”

“你是?”朱霖挑起眉毛没有回答,反而反问。

朱允炆轻蔑地看了朱霖一眼,扬起下巴居高临下地说道:“我乃皇爷爷嫡长孙,东宫朱允炆!”

“原来这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草包朱允炆啊!”

朱霖心中暗自思忖顿时恍然大悟。

紧接着,他饶有兴致地看着面前以四十五度角斜望着天空的朱允炆,神情颇为怪异,眼中既有好奇又透着不屑,甚至还夹杂着一丝怜悯。

对于这位声名远扬、流传后世的建文皇帝,他还是略有了解的。

用一句话来形容他,那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此人天性凉薄刻薄寡恩,久居宫中却对天下大势一无所知。

偏偏又没什么真才实学,人云亦云毫无主见。

空有一副仁慈孝爱的虚名,实际上不过是个伪君子,而且还是个毫无能力的伪君子。

别的暂且不提,就看他以皇帝的正统身份坐拥四海之地,手握百万雄兵,最后却败给了仅靠八百人起家、只有北平一地的朱棣,让朱棣成为华夏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大一统王朝中造反成功的藩王便可见一斑。

这真可谓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或许有人会说朱元璋杀伐过重把蓝玉等一众功勋武将杀得一干二净导致无人能抵挡朱棣。

对此,朱霖并不认同。

朱元璋真的没给朱允炆留下有能力的文臣武将吗?

简直是无稽之谈!

杨荣、杨溥、杨士奇、夏原吉、解缙,耿炳文、徐允恭、平安、铁铉、瞿能。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有真才实学的能臣良将?

其中很多人后来在朱棣手下都大放异彩。

可朱允炆呢?

他重用的都是些什么人?

是李景隆、黄子澄这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

自己识人不明又能怪得了谁?

况且就算朱元璋没有杀光蓝玉等人,他也坐不稳江山,那些武将根本不会支持他。

除了蓝玉等人大多属于淮西派系,支持朱标原配常氏所生嫡子这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朱允炆已经被那些文官给忽悠得晕头转向了!

朱允炆上台之后都做了些什么?

他大幅提高文官待遇,将六部尚书从正二品提升到正一品,还省刑减狱赦免了许多因贪污受贿被判死刑的官员。

他下令让五品以上文官都可举荐贤能,大肆任免官员。

不仅如此,朱允炆上台后还废除了朱元璋对江南地区的重赋,解除了对江南世家大族的限制。

他这是在做什么?

这是在抑武扬文效仿前朝宋朝那一套,以文制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建立所谓的秀才政权!

那些从刀山血海中拼杀出来的武将,怎么可能还会拥护他。

试想一下,如果真让他得逞,恐怕又要重蹈宋朝的覆辙抽掉华夏民族的脊梁!

到那时面对北方的蒙元以及崛起的帖木儿帝国,恐怕大明二代就会走向终结。

如此无能之辈,对国家和百姓有什么好处?

至于朱允炆被文官们吹嘘出来的仁孝之名更是荒谬至极,只看他削藩的手段就一目了然。

他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地赶尽杀绝。

逼死了一个皇叔全家,流放了四个皇叔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