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他为何把衣裳穿走的事,不想在村外碰上了王惠贤。
赵兰讲到这里,心里的疙瘩仍没解开,问王惠贤:“贤嫂,刘大哥那天走后我确实没见留下的衣装,这还是个谜呀!”
王惠贤说:“妹子,这几天你没听到消息?前天你家邻居马媒婆上吊死了,从她家找到了郭三的衣裳。你投了河,她看惹出了人命,这不是畏罪自杀吗?”
赵兰一听这话,说:“贤嫂嫂,谢天谢地,这事总算水落石出了。我回去找郭三算账。你可别为那事想不开,回去让刘大哥到县衙告郭三的强奸罪!”
说完告别王惠贤,抱着孩子就走。
赵兰回头望了望,不见了王惠贤,就估计出事了,忙返了回来,只见王惠贤躺在柳树旁的一口枯井中,血溅井壁,赵兰大惊,悔恨自己没把王惠贤送回家去,她大叫几声“救人哪!”愧疚难当,昏倒在地……
赵兰醒来时,见躺在刘诚的家里。她叙说了这场悲剧的经过,刘诚没有一句埋怨的话,她让刘诚操办王惠贤的丧事,当天就抱上孩子去了县衙……
郭三被斩首后,赵兰抱着孩子来到了刘诚家,哭着说:“刘大哥,惠贤大姐去了,你若不嫌弃,我就来当你孩子的母亲吧!”
刘诚忍不住热泪盈眶,“大妹子,你跟你嫂子一样贤惠……”
从此,他们结成了夫妻,刘诚仍然卖菜,赵兰操持家务,每逢过年过节,二人同去王惠贤的坟上祭祀,每次都是大哭一场……
50.豆腐郎做宰相
在边塞一个叫李家村的村庄,有一户靠卖豆腐为生的人家。
这家人只有娘俩儿。母亲叫李潘娘,儿子叫李仁。每夜不等三星落,娘儿俩就起来推磨、煮豆浆、点卤水,过包、压包忙个不停。
一清早,李仁便推着热乎乎的鲜豆腐,三里五村地去叫卖。这娘俩儿为人忠厚,做豆腐从不掺假。做出的豆腐又鲜又嫩又香,打得块儿又厚又大,价钱也公道。
方圆十几个村子的老百姓都爱买他家的豆腐。李仁是个善良的小伙子,有时碰到太穷的人家,还要白白送给人家两块豆腐。
李潘娘知道后,非但不责怪儿子,还夸他做得对:“乡亲们都穷,有钱哪,就给。没钱哪,要想吃豆腐就捡两块呗。咱也不为赚大钱,能剩几个大子儿够咱娘俩糊口就行了。”
为此,娘儿俩在十里八村的颇有人缘。李仁去外村卖豆腐的路上,总要经过一座大山。
这天,他推着豆腐车刚走到山脚下,就见从一个大石砬子后走出一个老头儿,拦住车要买豆腐。
李仁细细打显一下老头儿,见他穿一身白衣,右手拄根核桃木拐杖,满嘴无一颗牙。说话无气少力的,看样子足有八十来岁。
李仁连忙停下车,铲起一块豆腐递过去。老头儿接过三两口便吃了下去。
然后,又伸手要,一连吃了四块后,只说了句:“谢谢小伙子。”转身就向石砬子后走去。
李仁既没开口要钱,也没随后追去。
只是说句:“老人家慢走。”便推车继续赶路。
谁知,一连多天,这老头儿都拦住车吃几块豆腐,而且从不付钱。
李潘娘知道后对儿子说:“说不定是位家有不孝子孙的可怜老头子,在家不给饱饭吃。反正他每次只吃三、四块,咱就供着他吧。”
哪料想,后来这老头儿的肚量越来越大。由最初每次吃三、四块,逐渐增到五、六块、十余块。
后来,索性每次没二十块打不住砣,娘俩儿开始觉得不对劲儿了。
一天,李潘娘也随儿子去卖豆腐,想把此事弄个明白。到山脚大石砬子旁,果然,老头儿又出来了。他照旧不搭话,到车前拿起豆腐便吃。
李潘娘绕到他身后,悄悄掏出准备好的一团白线,用针把钱头儿偷偷别在老头儿的后衣襟上。
老头吃完二十块豆腐,一言不发,抹抹嘴,转身朝石砬子后走去,李潘娘忙偷偷放线。好长时间,线放得快没了。
李潘娘正担心线不够放时,白线忽然不再往前抻了。稍停一会儿,李潘娘和儿子壮着胆子,小心冀冀地往石位子后走去。
绕到后面一看,根本无人。往地上看,见白线顺着砬子后一条不明显的羊肠小路,向山林深处伸去。
她们沿着白线慢慢寻去,三转两转,转到半山腰的一丛一人多高的草棵前。细一看隐约看见草棵后面是一个小山洞。
拨开草棵后,娘儿俩不由吓了一跳。原来,山洞里不知是何年何月何人放进的一尊约二尺高的石像。
石像盘腿而坐,微闭双目,双手合十,好像正在诵经的样子。模样和穿着,与吃豆腐的老头儿一般无二。
再细瞧,发现石像的嘴边沾着一小块白东西,好像是豆腐渣儿。李仁大着胆子上前用手一捏,稀软。缩回手,娘儿俩细看,果真是豆腐。
她们立时惊出一身冷汗,不由双膝一软,跪在石像前磕头谢罪:“望神仙恕罪。我们没有恶意,实是凡胎肉眼不识仙体,冒犯了山神,还求仙人不记凡人过,让我母子平安返回。我们决不把您的仙洞告诉别人,以防歹人来冒犯仙人。”
谢罪之后,娘儿俩见石像依然一动不动,忙擦擦惊汗站起。
李潘娘从草棵中拾起白线,乍着胆儿伸手从石像身后取下针,赶忙又冲石像作了三揖,拉上儿子就走。
刚走几步,她像想起什么事儿,返身又跪在石像前:“既然老人家爱吃豆腐,从明天起,您就不必下山了。我让我儿子每天送来二十块,权作我们给您的供品。老妇虽然家贫,但宁肯省吃俭用,也要长久供奉您。这不仅是一点心意,也是我们的造化和福分。”
转天,娘儿俩把豆腐做得更鲜更嫩更香,还特意打出二十块大的,专为送给石像的。李仁推车再到石垃子前时,老头儿果真没出来。
李仁藏好车,带上二十块豆腐上山送到山洞,规规整整地摆好后,三揖而去。转天再送时,头天送得已一块儿不剩。
娘儿俩对此事守口如瓶。从未向人透露过一丝一毫。她们省吃俭用,选用更优等的黄豆做豆腐,见天给石像送,从没间断过。
就这样,娘儿俩诚心实意地整整送了一年。
一天晚上,娘儿俩同时梦见老头儿对他们说:“我本是天官一神,因过被玉帝贬到此山为护山土地。只因我犯的是偷吃了蟠桃会上的一颗仙果,故受贬后,天官不允我食仙人食物,须食凡人所食之品。
我因年迈齿稀,难嚼粗饭,见你母子心善,做得豆腐又好,便吃来度日。如今,我的罚期已满,自明日起,你们不必再送豆腐了。
你们虽是贫穷之家,却是行善之人。毫无怨言地奉供我一年有余,会得到回报的。你们记着,今夏这一带要发大水,将淹死生灵无数。
你们赶快先预备一条船。然后,每天到你家东山脚下的庙前,看看庙门两旁的石狮子。
如果发现石狮子眼睛红了,赶紧把够七天吃的粮食和应用搬进船,晚上也要住进船里。不然,万难活命。
另外,要切记两件事:一、此事万万不可告知别人,是死是活,自有天定。你们告诉别人,即使他们造了船,该死的也会船翻人亡。不该死的,你们不讲,他们也可死里逃生。
若泄露了天机,不但无济于事,反会给这一方百姓招致更大灾难。我也会受严厉的惩罚。让你们造船,是因你们寿数将近,本应在这次洪水中丧生。为答谢你们的供奉之恩,我才以实相告。
船造好后,在船头贴上我的一张画像。发水时,死神看见此像,便不会覆舟,放你们一条生路。躲过此难后,我保你母子二人必有后福。
第二,发水时,在你家船旁飘过的活物,只可救三样,绝对不要救第四样。切记切记,千万救三别救四。”
说罢,老头儿倏然遁去。
娘儿俩惊醒后,同述梦中之情,竟然毫无差别。尽管如此,娘儿俩还是将信将疑。清早,娘儿俩一合计,还是让李仁照送豆腐如旧。
等李仁再到山洞时,一看,石像已不翼而飞。当晚,她们又梦见老头儿。
他除了把前话重复一遍后,又说:“石像乃我化身。我已返回天宫,石像自无。明天千万别再去了。神仙无戏言,快按我说的去做吧!”
这一来,娘儿俩才完全相信了。他们卖了许多东西,买了木料。因为此地从不用船,当地木工不会造,他们又从远处请来木匠造了一条大船。
乡亲们以为她们疯了,许多人暗地里笑话这娘儿俩犯了神经病。也有人好奇地问造船干啥。娘儿俩都搪塞过去了。
(2)
李潘娘本是善良之人,有时,也想告诉乡亲们实情。一怕像老头儿所讲的不仅无济于事,反会招致更大灾难。
又怕万一不发洪水,造船的人家弄个倾家荡产的,怪她胡说八道,担待不起。只好缄口。
李仁天天傍晚到东山脚下的庙前去看石狮子。一个月过去了,石狮子毫无变化。
李仁想:“石狮子眼晴怎能变红哪?别是老头儿诓人吧?”
心是这样想,还是一天不落地去看。第三十五天头上,李仁又去看石狮子。这一看可吓他一跳。只见一对石狮子的四只眼睛,只只血红。
他怀疑是被淘气的孩子涂的红色,用手指沾上唾沫使劲抹了抹,手指无一丝红色,这才信实,慌忙跑回家。
母子二人不敢怠慢,忙三迭四地把粮食及需用的一些东西搬上船。二人坐进船里,再不敢离船半步。
天刚擦黑儿,天就阴了上来。不一会儿,天黑得像墨染的一样,伸手不见五指。半夜时,瓢泼大雨倾天而降。
雷鸣电闪,狂风呼号,雨越下越猛。到后来,就像天河决了口似的,一直到天蒙蒙亮才停雨。李潘娘娘儿俩一整夜也没下船,忙乎着一会淘船里的雨水,一会儿照应粮食啥的。
天放亮之前,船已经飘在水上了,晃晃悠悠地在滔滔浪波中顺水而流。天亮雨停后,娘儿俩这才看清,哪里还有平地,只有几座山尖儿还在无边无沿的洪水中露出。
什么房呀、庄稼呀、畜牲呀、人呀,统统都不见了。望着这漫天的洪水,娘儿俩暗暗感谢石像的救命之恩。
李潘娘见雨已停,赶快叫李仁和她一块儿给石像画磕头。只待洪水退后,再寻路回老家,重修家园度日。
娘儿俩正在船中收拾时,远远顺水飘来一个黑色的圆球。等那圆球飘到船前一看,原来是无数个蚂蚁滚在一起而成。李潘娘让李仁把这些蚂蚁救上了船,并抓出一把米喂它们。
时间不大,他们又从水中先后救起一窝马蜂和无数夹板虫聚成的一个蛋蛋。傍黑天时,娘儿俩忽然听有人喊救命。顺声望去,只见在水里飘浮的一根木头上面,趴着一个人,正有气无力地喊着。
李潘娘叫李仁赶紧把船划过去救人。
李仁提醒母亲说:“石像老头儿告诉咱救三不救四,咱已救了蚂蚁、马蜂和夹板虫三样了,再救可……李潘娘听儿子一说,打了个楞儿。
她低头琢磨一会儿,说:“话是那么说,可咱总不能见死不救呀!连这些小性命儿都救了,更何况一个大活人。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还是救他一救吧。”
李仁拗不过母亲,何况他自已本来就是个心软之人,耳听着那人一声连一声的呼救,已经身不由已地把船向那人划了过去。
等把那人救上船一看,是个约十七八的小伙子。他缓过精神后,诉说他叫吴义,房子昨天被大水淹没后,他抱着这块木头已经飘了近一夜一天,正在仿疲力尽绝望之时,幸被李仁母子救起。
为答教的之恩,当下他就拜本潘氏为干娘。李仁长他一岁,自然是他干哥了。大水一连几天不落。
这期间,有几次船遇旋涡,险些倾覆,后又都奇迹般地脱离了险境。
娘儿俩心想:“看来,一定是那张画像起的作用。”
一直到第七天头儿,大水才慢慢退去,水消船落。几人下船细看四周,谁也说不上到了啥地方,更说不出离家多远了。
尽管这里满地都是淤泥,仍然看得出这里原先是一块沃土。没被水淹着的山上,依旧是树高林密、百鸟齐鸣。
当下李潘娘对李仁和吴义说:“反正一时半会儿的也回不去家了。我看咱娘儿仁就先在这儿安家吧,何方土地不养人哪!”
他们选了一处朝阳的山坡,盖了三间草房,又开出几亩山地,打算在此先住下去。他们救上船的那些蚂蚁、马蜂、夹板虫,被放到了房后的树林里。
这些小活物儿好像懂人事似的,都在房后的地上和树上做了窝。每天傍晚,它们都到房子跟前飞儿圈儿,爬儿圈儿。
李仁和吴义每天都要拾掇地,还要上山砍柴。李仁是勤快人,干活从不偷懒。吴义则不然。只要干起活儿来,不是屁股疼就是脑袋疼,打着拖拉儿想少干点儿。李仁觉得他是弟弟,倒也从不计较。
有一天,二人上山砍柴。忽然,晌睛的天刮起一阵狂风。狂风自远而近,二人都似乎听见风中有人喊救命。开始,他们以为是听岔耳儿了。
风头越刮越近,等狂风从头上刮过时,他们真真切切地昕清了,风中确实有一个女子的声音在大呼:“救命!救命呀!”
吴义立时吓瘫在地上。李仁想抬头细看,漫天的飞沙,刮得根本睁不开眼,眼看着风头要刮过去了,他顾不得多想猛然把砍柴斧朝头上的一团黑风扔去。
随即听到一声好似一种鸟儿的怪叫。风急速刮远了,李仁定睛四处仔细一看,只见地上有许多血,血迹顺着风刮去的方向一直不断。
李仁把斧子捡起,又把吴义从地上拉起来,让他和自己顺着血迹去救人。
吴义一听,顿时用手捂着肚子,哭哭叽叽地说:“大哥,我……肚子疼的厉害!哎哟妈……!”
李仁看他这副样子,也弄不清是真是假,只好说:“既然如此,你赶紧回家去吧。待我一人前去看看,到底是何怪物在害人。”
“那……你要打不过怪物,岂不会丟命的吗?为一个不相识的人去冒险,太不值得。”
吴义捂着肚子,担心地问。“这话就不对了,救人何必要相识呢?你放心,终归是邪不压正的。”
说罢,